2007年10月6日 星期六

W5-1 「月報制度」的精神與目的

原文內容:

在聯強工作有一個特點,就是每個人都要做月報。一般人或許會對於每個月都要進行一次報告,而且還是要使用power point在全部門同仁面前正式報告,感到是一件相當麻煩、浪費時間的事情,甚至有些人因此採取「應付」的心態來面對。但是,你是否想過,聯強是一家非常講求效率的公司,為何還會願意浪費時間讓每一位同仁每個月都去準備報告、進行報告與聽其他同仁報告?

月報並非單單只是部門內一起開會而已,而是關係到聯強經營理念的核心,因此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制度。聯強企業經營理念的核心,在於培養每一位同仁走向專業化、不斷提升專業程度,也就是希望同仁的能力能夠達到「精」的階段,藉此強化公司的整體競爭力。而專業化的基礎要件,就是「做事要有計畫」、「能夠以系統性思考、結構性分析的習慣與能力,來精進對事物的深度瞭解」,進而能夠「主動獨立地改善事物」(詳見「能力養成的五個等級」一文)。

所以,月報的目的就是希望每位同仁將一個月下來,自己所執掌的事物與工作做一次「整理」與「分析」,並且透過對指標、數字的分析,來解讀出各種現象,藉此加深對事物的瞭解;同時從分析當中去發掘一些問題,或是可以改善的地方,並將之列為下個月的工作重點。也就是說,從準備月報資料開始,一直到正式上台報告的過程本身,就是一種練習,練習如何分析事物,以及如何有計畫地做事。

在正式報告的時候,相當於每一位同仁把自己在分析時所得到的結果與推論,有結構地呈現出來,如果同仁所做的分析解讀不準確、不充分,主管會適時地提出指導或補充;有時主管也會適時地建議同仁採取不同的「分析事物的方法」,一次又一次的月報下來,同仁對事物的瞭解度便能加深、分析事物的能力也逐漸提升。

除了提升分析能力之外,更重要的是,由於月報是長期持續地進行,同仁在經年累月之下,很自然地便養成分析的習慣,看到一個現象、遇到一個問題時,無須別人提醒,就能很自然、很習慣地拿出相關的指標數字,或是相關的因素來分析,並且精確地抓住其中的重點。

藉由月報持續不斷地練習,加上主管的輔導,同仁分析的能力便能夠逐步提升,分析的習慣也逐漸養成,對於事物瞭解的程度也就能夠更加透徹,對應到能力養成的等級來講,就是更專業化、更「精」。聯強便是透過這種方式,來培養同仁分析的能力與習慣,而提升專業程度。

同仁或許還會有另一個疑問,就是為何月報必須要全部門的同仁一起參加?這麼做的目的,一方面是在每個人的報告當中,其分析出來的結果可以分享給其他同仁,分析的方法也可以互相觀摩;此外,主管指導同仁如何分析、解讀時,所提出來的意見與看法,其他成員也可以一同吸收。如此一來,可以達到共享、共學的效果。因此,參加月報會議時,絕不能認為別人的報告與我無關而心不在焉,否則,學習成長的效果便會比別人差,能力的提升也會比別人慢。

所以,月報制度絕不只是個人對主管的「工作報告」而已,而是同時兼具訓練、輔導與共享的目的:訓練自己養成「系統性思考、結構性分析的習慣與能力」的重要制度;也是主管輔導同仁分析能力最重要的場合;更是同仁之間共同分享、觀摩學習的機會。因此同仁在從事、參與月報的過程中,唯有用心才會有效果,用心地準備、用心地思考如何分析解讀、用心地聆聽他人的報告與主管的意見。如果只是像行屍走肉一般,依樣畫葫,只求每個月應付了事的話,則自我能力的提升速度將會比他人遲緩,職涯成長的腳步也會因此落後別人。(Y10905)



心得感想:

報告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件很痛苦的事,做資料痛苦、上台簡報痛苦,如果再加上簡報者有意、聽者無心的狀況下,長久下來就會敷衍、形式化,漸漸的會開始覺得浪費時間。碰上以上的狀況,月報的確會變成浪費時間的事;然而本文特別強調公司月報制度的精神在於訓練員工系統性思考、結構分析的習慣與能力,其目的在於訓練、輔導與共享,如果換個角度來思考,既然時間是一定要花的,那就讓它花的有意義,把握這個機會鍛鍊自己;自認為自己也是一個能坐著就不站的懶人,雖然深知系統思考與結構分析對個人的自我成長是有好處的,但多半做事還是太憑感覺直接反應,因此容易給人粗枝大葉、漏三漏四的印象,碰到沒有二次機會的狀況,就很容易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慘痛經驗;透過如月報制度這種外在的限制,比較能讓自己沒有偷懶的理由,藉由制度養成習慣,且透過別人的經驗分享與檢視,才看的到自己的缺點,才不至於閉門造車看不見自我缺點,成長空間才能因此拉大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