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「能力的內涵」一文中,我們將「能力」區分為「學習能力」、「執行能力」與「專業知識」,其中,尤以學習能力為其他能力之基礎。因為學習能力就是學習的方法與技巧(並非是學到什麼東西),有了這樣的方法與技巧,學習到知識後,就形成專業知識;學習到如何執行的方法與技巧,就形成執行能力。所以說學習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礎。
在現實生活中,我們觀察到有人學的很快,有人卻學得既慢又辛苦,原因何在?其關鍵即在學習不懂得使用方法。認知到學習有其方法,經常演練這些方法使之成為習慣,學習將會又快又透徹,能力、知識的成長也就會加速。
一般而言,學習新事物有三種方法。第一種是拆解法(top down)。當面對的是既成的一套的知識系統,最好的方式是先將整套知識分拆為局部(子系統),了解個別部件(子系統)本身的意涵、整體與子系統間的關聯、以及部件與部件之間的關聯性,通透了解後,進一步再針對個別部件往下拆解、分析更小的部件。充分掌握事物的結構與層次,即能透徹了解整個事物的內涵。
譬如學校的學科就是一個系統,傳授時會區分為幾大部分,每一部分各有數個章節,各章節還可往下細拆為幾個小節,部分、章節與小節中有其關聯性,這都是方便學生吸收的做法。可惜的是,部分教師講授過程中,易忽略提醒學生所在的章節屬於整體哪個部分,與整體的關係為何,導致學生最終只學到個別部分的知識,反而忽略學科通盤的融會貫通,淪為見樹不見林,同樣犯了學習不用方法的毛病。
學習的第二種方法是併整法(bottom up)。當面對的事物未經整理成套,或是資料取得有困難時,即須由蒐集資料做起。蒐集資料的過程猶如瞎子摸象,一開始資料不足時,僅能摸索到少數部件,隨著資料的累積增加新的部件,蒐集到六、七成後,即可嘗試由已整理的資料,去推斷事物可能的全貎。猶如一開始雖是摸到象鼻、象腳,但有六、七成把握後,可嘗試跳脫部位的層次,推論其整體為何。在此過程中,要交互運用歸納、推論及系統思考的技巧,練習去推論整體的輪廓與內涵。
舉例來說,聯強早期切入資訊通路時,對資訊通路並不熟悉,只能透過資料的蒐集了解通路。一開始先看到以消費者為銷售對象的門市為主要通路,其本身包含了大型連鎖賣場、一般門市等業者,隨後發覺通路業者尚包括非門市業者,其銷售對象則以政府機關、教育單位、企業行號等,其業者大致可區分為大型系統整合商(SI)及一般加值商(VAR)。隨著時間演變,又陸續加入電視購物、網路購物等業者,漸次拼湊出通路的全貎。
學習的第三種方法,則是拆解法與併整法的混合運用。在透過併整法掌握事物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樣貎後,即要跳脫個別部件的思維,往上提升到全體的層次,再透過推論,以top down的方式重新拆解、架構其組成系統,對整體的掌握度即可提升到不同層次。
心得感想:
所謂活到老學到老,人的一生當中,從出生後眼睛睜開那一刻就在學習,一直到眼睛閉上才會停止;有好的學習能力,則學習速度就會加快,當學的多,累積的知識廣,能力也就會相對的提升。過去的職場當中,常會聽到有人喜歡藏私,吝於教導別人,其實這樣無形之中也會消退自己的學習能力;一個人的能力,並不在於自己學會多少東西,在資訊爆炸的時代,訊息的取得是非常容易的,別人無法從你這裡取得的資訊,也可以從別的地方取得;重要的是要如何吸收這些資訊,並轉化為有用的輔助技能;將所學的資訊融會貫通,進而整理而傳授別人,在傳授的過程當中透過互動與反饋,得知自己所學是否完整,會使自己能獲得的更多,進而提升自己的能力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