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不善溝通」,是很多人亟欲改善、提升的能力要項之一。然而,自認拙於溝通者在自我檢視的過程中,容易反射性的推論,問題出在自己口才不佳,缺乏自信,容易緊張,個性內向,從而,便自我要求「要增加自信」、「練習多說話」、「走進人群」,甚至去上課演練溝通技巧;種種「解法」,雖多少有所裨益,卻是事倍功半,甚至徒勞無功。有些主管碰到這類同仁時,竟也僅反射性的指導:「你要多溝通」,令人啼笑皆非。
回過頭來,每一個人都是別人溝通的對象,相信大家也都有過這樣的經驗:有一類人看似長於溝通,但聽起來卻只覺得其邏輯跳躍,說話天馬行空切不入重點,甚至語無倫次而不自知。更有一類人說起話來頭頭是道,卻讓人感覺從頭到尾在「自說自話」,甚至有強辭奪理的感覺。結果同樣是「有溝沒有通」。
事實上,深入拆解「溝通」這個能力要項,可以發現,不善溝通的根源有二。
其一,是對欲傳達的「事」,缺乏系統性、結構性的了解與掌握。因而,當欲傳達給別人時,說起來零零落落,邏輯不清,甚至自相矛盾。對方接收時非常吃力,自然溝通就不良。
其二,把話說清楚只是溝通的基礎,要讓人「聽進去」,進而「認同」、「接受」,「人」的因素更為關鍵。大家都知道要與孩童對話,一定要考量其年齡與心智程度,並用其可理解的用語表達,才能與之溝通;更何況不論是主管對部屬、部門對部門或者是跟客戶溝通,其立場經常互異,甚至是對立。若未能認知到「人」的不同,只一味想把「事」說清楚,結果不僅自己氣餒不已,對方也必然以「你根本不了解」或「根本不可行」來回應,完全達不到溝通的目的。
因此,提升溝通能力的第一個要訣,在於對於欲表達的「事」,自我檢視是否的確有系統性、結構性的了解與掌握;若否,則預先思索、結構之。深一層思考,若在工作甚至生活中,即已養成良好的「系統習慣」與「結構習慣」,那麼即便口才並不突出,卻也能因論述有條有理邏輯分明,而讓對方輕鬆理解。
掌握好「事」的要訣後,則應思考「人」的因素。如何從對方的背景、環境、思惟模式與所處立場,模擬對方對這件事可能的態度與反應,以及自己該如何述說對方才聽的入耳,進而逐步、順勢導引到能認同你的想法。事實上,多數事物的推動與執行,必然都牽涉到與不同人的溝通與協調,若能建立「多了解別人、站在對方角度想」的習慣,事事想到「人」的因素,無形中建立「了解人的習慣」,行事不也就能自然而然施展出此一要訣。
心得感想:
如何有效溝通,的確是存在許多人都想自我提升的一個課題;文章的第一段破題表示用訓練口才與演說技巧以「增加自信」、「練習多說話」、「走進人群」等是不夠有效的方法,確實溝通能力與口才與演說技巧不直接相關,但我倒覺得這些並非是方法有不有效的問題,的確許多不擅溝通的人存在內向、缺乏自信等性格,對於這一類人要先建立其自信心、多開口說與走進人群,這幾個方法可以幫自己打開溝通的大門,避免縮在門內閉門造車,然後才能再進一步訓練溝通的技巧。
而有溝沒有通,更是普遍存在的問題,文中提到成功溝通的根源在於對所溝通的「事」與「人」要清楚的掌握與了解;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養成系統性與結構性思考,才能有邏輯的「把話說清楚」,清楚的將事情表達出來,是成功溝通的第一步;成功溝通的第二步即是了解溝通的對象,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,才能瞭解對方的態度與反應,進而做出對方可接受的回應與解說,最怕的是各說各話,聽的人聽不進去,而說的人拼命傾倒,這就完全沒有達到溝通的成效。
然而道理雖淺,執行起來卻不是件容易的事,邏輯思考的養成是需要不斷的練習與習慣累積,前面的文章也談了不少系統與結構習慣等如何培養。而對人的瞭解,更是要花時間培養並且熱於與他人相處,除了說話要有邏輯與系統結構,邏輯傾聽也很重要,當溝通的對象表達意見時,如何有系統的抓到其表達的重點也是不容忽視的技巧,我們常犯的錯誤在於急著想說服對方,因此於溝通同時不斷的思考要怎麼表達才能說服對方,如此容易忽略對方的意見沒聽進對方想表達的重點;學習傾聽,並從聆聽當中分析對方為何如此說,有時比能夠系統表達更重要,主要原因在於先抓準目標,針對目標出手比胡亂射箭還要來的有效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